一位老支书的“账本”
关注济源网微信
今年年初,济源克井镇柿槟村给3000多名村民发放了共计2000万元的分红。相比上一年,每人增加500元。
4月28日,75岁的村民王道让谈及今年年初拿到的分红,对村支书李水泉咧嘴一笑。这场景和30多年前是那么不同。
彼时,村里要给民办教师发工资,每户收取三五元钱,但村干部常常个把月都收不齐。王道让皱着眉头将数了好几遍的“毛票”交给李水泉时,还不忘叮嘱:“这钱一定得用好,可不敢浪费。”
这句话像利刃扎进李水泉心里。那些年,柿槟村的账本上,“支出”项目总是多于“收入”,村委会买个办公用品都要赊账。
负债83万元——1988年7月,33岁的李水泉上任时,接过的账本上显示的是这个刺眼的数字。
“大家伙儿放心,我们马上要干大事哩!”面对全村人的期望,李水泉撂下了这句话。
李水泉说的“大事”是买一台铲车。在他的带动下,班子成员东拼西凑了12万元,谁知车价要18.5万元,李水泉一咬牙,用自家房子作抵押把铲车赊购了回来。
“账本上的‘窟窿’更大了。”这一次,李水泉心甘情愿地记下了这笔“欠账”。
利用紧邻火车站的优势,这台铲车在煤场派上了用场,当年就赚回20多万元。
进入20世纪90年代,焦枝铁路复线和侯月铁路修建,车站货场煤炭生意兴隆。李水泉嗅出了商机,“村里要能修一条铁路专用线,可是赚大钱呢。”
村集体经济还很薄弱,咋能少花钱办大事?村里果断采取先施工分期付费、合作分红等方式与合作方达成意向。
1994年7月,投资470万元的村铁路专用线开通运营,当年就盈利80多万元,第二年盈利400万元。
账本上的“收入”条目和数字都多了起来,大家伙儿也干得更起劲了。
“再给村里添一些产业,大家就不用外出打工了。”李水泉思量道。有了资金积累,从2000年开始,柿槟村各项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期:柿槟电解铅厂建成并扩建,年产量超8万吨;现代化物流园拔地而起,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;投资公司应运而生,加强资本运作,实现增长新跨越……
“这说明俺村的乡村振兴路子走对了。”李水泉说,去年,村集体资产达6.8亿元,村集体经济收入7000多万元,在济源排名第一。
富起来后,账本上给群众的“花销”多了起来。“以前创业不容易,欠大家伙儿的‘人情’账太多了。”在李水泉看来,要让大家都享受到发展的红利。
2004年,柿槟村建起老年公寓,可接纳80多名老人居住。2017年,村里又投资百万元对公寓进行升级改造,让老人们更好地安享晚年。
“60岁以上的老人,村里每月还发补贴。俺们在这儿不仅住得好、吃得好,还有钱花。”81岁的村民杨玲说。
2016年年底,柿槟新村建成,29栋楼房全部装上了电梯。新村里,活动广场、健身娱乐设施、图书馆、舞蹈室、综合服务中心一应俱全,绿树鲜花,交相辉映;路面楼道,干净整洁。
这项开支约6000万元,李水泉翻着账本说:“俺们的目标是通过人居环境整治,让柿槟新村更宜居,群众生活更幸福。”
如今,村里账本上“收入”和“支出”都记得密密麻麻。红蓝笔迹下越来越长的一串串数字,好像柿槟人行进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行行脚印……